我们知道,在为期久远的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恒久统治中儒、道、释三家思想是相互依存,也相互排挤地生长着。这种“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已经融成为一种奇特的意识形态,它不再是纯粹的儒或纯粹的道、佛,它已成为一种“混血儿”式的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惰性气力。这样,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间,也就发生了一种所谓儒、佛、道合抱的人物。
他们以儒为中心,或以佛、道为中心,左右逢源,进退两便,失意时在野,为羽客,为高僧,飘然世外;自得时在朝,为达官,为显贵,又以维护名教自命。在朝时,身在魏阙,心存江湖,可以说隐于市,隐于朝。
在野时,又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志在匡济,随时可以东山再起。在这些人物间,只懂儒学的,往往是俗儒鄙儒,如贾政型的,只有兼通空、玄,也就是醒目“南面之术”,有“王佐之才”的,才算是通儒、大儒。换言之,他们理想中的人物既不是热衷名利,只进不退,也不是冷如冰霜只退不进,而是能进能退,又冷又热的有着双重以致多重性格的人物。清一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
所谓康、雍、乾壮盛,正标志着绵延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至衰的最后一个岑岭。清代统洽者自称“老佛爷”,在鼎力大举提倡释教的同时,又尽力表彰孔孟程朱之道,大兴文字狱,强化箝制人民思想的政策,正是这种所谓“三教合一”的思潮在社会上生长到最成熟的阶段。
其时的封建士医生阶级知识分子正以具有儒、道、佛合抱的修养的为“全才”,为“通儒”,为最理想的性格。薛宝钗形象在这种时刻、这种气候、土壤下的应运而生,是中国封建道德、文化的最高结晶—中国封建社会造就、树立起来的最好的标本,也是最理想的性格。因而,在她的思想性格里也就反射出了这种“三教合一”的折光。
她那句句不离孔孟、事事维护名教的狂热中透出的一股森森的冷气,和那追求一种“淡极始知花更艳”的情怀,就是儒学中掺进了佛、道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有人提出了所谓“薛宝钗精神”,可以说,这种“薛宝钗精神”就是“三教合一”精神在这个“冷尤物”身上的详细而微的象征。它归纳综合了中国封建思想的最高境界和封文化的最高结果,她不仅是个温婉、漂亮、“有才有德”的“淑女”,而且是个“小心审慎、漂亮优客”甚至被目为“似汉高祖”式的人物。
可以说,在这个宝女人身上,既有“处则为真儒”的修养,又有着“出则为王佐”的才气。就中国封建士医生的看法来看,可以说,她是个少有的“完人”。应该说,她具备了谁人社会中封建士医生心目的最“好”的“美德”,有着谁人时代的最高和最深的思想修养。有趣的是,有正本第五十六回回目称她为“识宝钗”,已表极大的推崇;脂庚本回目称她为“时宝钗”,所谓“时”者,是指“可以进,则进;可以退,则退;可以久,则久;可以止,则止”的“圣之时者”的“孔子(孟轲语),这就作了更高的推崇。
从这个意义上说来,薛宝钗是一个庞大的典型。在这个未出闺阁的青年女人的身上,如聚光镜中的焦点一样地集中了如此鲜明又如此庞大的所谓“薛宝钗精神”的典型形象,在中外文学画廊中是并不太多的,令人惊异的。所以,脂砚交口称她“大贤大德”;曹雪芹也称她有“停机德”、“山中高士”和“艳冠群芳”的被称作“花中之王”的“牡丹”等等,绝不是偶然的,反映出他们的倾倒之情。
以至直到今天,仍有人说她是“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古贤”和“志行的高洁、人格的完美”,象“白雪的纯洁,美玉的坚贞,幽兰的静穆”的有“高尚气质的“完人”。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百科全书,反映了十八世纪中叶的中国封建社会全貌的话,那么,其中的薛宝钗,就像浓缩铀一样集中地归纳综合了谁人时代封建士医生阶级的思想特征、道德风范和美学理想。这样,我们明白了所谓“薛宝钗精神”的实质,同时也就找到了《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形象造成向来纷争的基础原因。着眼于正面的,看到她那高度的文化修养,温柔敦朴、典雅大方的风度,以致藏而未露的“经世之才”。
她已不是单纯的温婉多才的封建“淑女”,或一心“争夺宝二奶奶宝座”的赵姨娘型的“泼妇”,以致什么“贾政”式的“大观园里的女儒”,而是个集中地归纳综合了谁人时代的文化修养之高度和思想修养之深度一靠近中国封士医生心目中的“理想”之极致的“完人”。因而,它也就如中国辉煌光耀多彩的封建文化自己一样地反映出那富厚多彩}庞大错综的金般丰满性。这样,一味赞赏,无限倾倒,形成所谓“拥薛派”。
反之,着眼于反面的,则看到她那象封建主义自己一样的虚伪,和那念兹在兹宣传封建道德的酸腐气息,以那冷漠而又城府森严到诡谲水平的性格,及其在宝黛恋爱悲剧中所处的尴尬职位,就很是憎恶,尽力排挤,站到她的对立面,形成所谓“拥林派”。因此,我们可以说,靠近于原稿本的脂本,体现了以曹雪芹为代表的,包罗“脂砚”一类评者的原来看法。
自然,作为谁人时代的美学理想的体现者的最终落到“金簪雪里埋”——被宝玉遗弃的悲凉了局,在作者的心目中,自然也属于“美的扑灭”的领域,那也是不言可喻的。可是,今本系统,经由程伟元、高鹗为代表的一类续作者的修补和增改,续出了“移花接木”——黛死钗嫁,并置于同日同时的悲剧结屙,突出了宝、黛恋爱悲剧冲突的主题。这有它独创意义,对完成《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做出了良好的孝敬。不外,由于今本中写出了她是个事实上的宝黛恋爱的破坏者,因而,也就破坏了这个典型形象的原有面目的全般丰满性,使其显得简朴化、脸谱化了。
由此可知,所谓“左黛”而“右钗”,或“右黛”而“左钗”的看法,正是由此而造成的。我们如果不弄清脂本和今本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艺术效果的差别,就会陷入“以其所是,非其所。
本文关键词:澳门网投代理
本文来源:澳门网投代理-www.supremecarecarpetcleaning.com